开智部落回顾2017

少于 1 分钟 阅读

时间旅行

秋风起兮云飞扬,早晨的清风带着太阳和一片黄叶,飘进窗台。时间有脚,不知不觉,窗边的少年已与开智一起走过两年。

遇见开智部落前,他参加了认知写作学的课程,那时就像一条河里的小鱼游向了大海,在开智高密度、高质量的学习场里,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浪冲击。男孩曾天真以为,他经历过的就是整个世界,而开智却不断开拓他的认知边界。老阳曾说,“读书越多,越觉得自己无知。” 在开智部落的一年他发现了哪些“无知”,产生了什么变化?跟我一起,坐上时间穿梭机,探寻记忆中的星光点点。

老阳说:“好的习惯遵从成本最省、空间最短、时间最快的原则。”从原则正确到细节正确,他交给我三个秘诀:最小行动,好的工具和模板以及大时间周期的坚持与必要难度。感谢开智,让我养成写卡片的习惯。

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,陶渊明的时代,信息很慢。信息爆炸的时代,每日受到的信息轰炸,多如牛毛。于是,用卡片作为记忆的外部仓库,用卡片组合的作品安放心灵,认知卸载后的生活极为清爽。感谢老阳,你启发我把自己比作程序,思考如何让自己更“好用”?接口清晰,协议明确,信息闭环。犯了错,就勇敢承认,争取版本迭代之后,比以前的自己更优化。

和芒格对话,他告诉我,人类有三个世界:物理、心理和生物。时间旅行的第一站,我们来看看生物世界。

生物世界

邓巴的时间分配模型提醒我,你的时间有限,应对的社交圈子有限,所以,减少无效社交,多用作品、分享等与他人交互。那么,在中国社会,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交互?

从懂事以来,我一直认为中国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往来,以“情”字当先。黄光国先生的《人情与面子》,让我看到中国人情的本质—讲求均等。阅读之前我看到它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准则,也是争取社会资源的机制。Goffman在《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》一书也提到:人与他人沟通交流,讲究的是“印象管理”— 我们挑选自己希望他人接纳的印象,出演人生这出戏。人情从这个角度而言,也是一种期待影响乃至说服他人,以期达到某个目的。戏剧有剧本,那么人生有没有?《人生脚本》告诉你,还真不少。

伯恩在书中说,人生的脚本基于孩子与世界交互时形成的思维及行为模式,而人类的命运由四种力量组成:

  • 父母编织的恶魔程序(坏脚本)
  • 父母编织的建设性程序(好脚本)
  • 外部力量(环境)
  • 自主的志向(内在动机)

如果你想当人生赢家,那么,你就要除去坏脚本,借助优质环境,激发内在动机,找到爱情与终身志业。

伯恩还告诉我,人在沟通时会展现出以下三类自我状态:

  • 父母式自我状态(P):从父母式的人物获得的自我状态,模仿小时候父母中一方那样思考和行动;又分为自然型或养育型父母式自我状态
  • 成人式自我状态(A):客观的评估环境,并依据过去经验客观评估未来可能性
  • 儿童式自我状态(C):表现出2-5岁儿童的行为方式,其中包含了更早期的父母式、成人式和儿童式自我状态;又分为自然型、顺从型、反叛型儿童式自我状态

人与人之间这三种状态的碰撞,触发不同的社交行为。所以,生物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不同人心理世界交互的结果。那么,心理世界里有什么?不同人的心理世界有没有共性?最后一站,我们看看心理世界。

心理世界

心智什么样?

《超越智商》一书,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人类心智「双重加工理论」— 人类大脑有两种加工类型,进程一与进程二。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。进程一为「自主心智」,进程二为「反省心智」和「算法心智」。自主心智与进化而来的内隐习得有关,反省心智是个体对心智程序的监测和判断,算法心智涉及认知计算的能力,与流体智力/认知去耦能力直接相关。借助这个模型,不难发现,成人式和父母式自我状态属于进程2加工类型,而儿童式自我状态为进程1加工类型。在与人沟通时,我们选择何种状态,与我们的心智和认知相关。

我们的心智什么样?《心灵种种》一书,丹尼特带着我探秘心智的发展。斯金纳心智问自己:“接下来做什么呢?“却不知该如何回答,直到受伤,得到反馈,方得恰当的行为。波普尔心智则问自己:”在行动之前,我应该思考些什么呢?“ 这种在脑海中模拟的提问能让生物对更多更好的信息作出反应。格里戈里心智更进一步,问自己:“在行动前,我可以用什么工具更好地思考?” 它借助他人发明、改进与传播的心灵工具,学会如何更好地思考下一步该思考什么。大自然蕴含了太多可供人类学习的经验规律,虽然我们身处信息时代,我们的大脑还是由亿万年前的大分子构成的系统。

我们是机器人的后裔,并由机器人构成,而这些机器人就是数以亿计的大分子。我们享有的意向性都来自那亿万意向系统基本的意向性。大分子偏好对它们有利的东西,在几十亿年里,生物进化,通过传感器与身体反应的设计与机制来促进对有利东西的追寻。最后,进化出了语言,以及语言容许的反思性。

老阳曾说,“工具不是思想的外在,而是思想本身。 人们从来喜欢高估自己的意志力,却总是低估工具或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。”丹尼特也同意,“工具的使用是智能双行线的标志;工具需要智能来识别与维护,也能给得到它们的生物带来智能。工具设计得越好,能带给使用者的智能就越多。” 带着时间源头的意向性,我们借助经验,工具,语言对有生命的实体采取意向姿态,对无生命的实体采取物理及设计姿态,不断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预测与解释,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,创造价值。

基因模因

如果说人类是基因和模因的机器人,基因偏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类大脑的意向。《机器人叛乱》里提到,理性关心的是载体利益,而进化适应关心的是基因利益。从进化的视角看,无效的设计为人类背叛基因的利益创造条件。看上去无用之事其实有用,例如文学之无用,给人的心灵一个安身之所。文学是一种模因,它擅长复制,找到宿主,生命力强大。模因有好有坏,比如广告商创造心智程序,将信念和形象放在一起,欺骗宿主,如果他买了这瓶酸奶,就像是某明星送他喝。

如何抵制对载体有害的模因?斯坦诺维奇在《超越智商》里告诉我以下办法:

  1. 避免安装对宿主产生伤害的心智程序,例如不可证伪的唯灵论。

  2. 关注影响你目标的心智程序,确保其不妨碍目标的多样性。如果你理性,那么在遇到许多选项时,你会有自己的偏好,并以最大程度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去行动— 你的分析式系统在工作。此时,你也会发现,启发式偏差系统也在工作;你的基因试图控制你作出利于其复制的决策。如果你发现一个心智程序限制你可选的目标,这时你要格外注意。

  3. 关注认识世界的信念和模型,安装真实反映世界的程序。基因追求载体的自身复制,而优秀的模因引导人类追求真、美、善。如果你想要摆脱远古时期就存在的适应器束缚,减少认知偏差,找到人生意义,走到时间源头,安装真实反映世界的程序。

  4. 避免拒绝对自身评估的心智程序— 一个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发生什么事的时候,还应提示不会发生什么事。否则,它是不可证伪的坏理论。

心智程序就是人们在决策与解决问题时,朝霞不出门,晚霞行千里。看到晚霞一片红,你会判断明天天气晴朗,说明你从记忆中提取有关天气预测的知识。从记忆中提取的知识、程序、策略等,用于辅助认知。安装好的心智程序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更恰当的决策。机器难免出 bug, 那么人的认知决策会否出问题呢?

认知偏差

当然会。马奇、斯坦诺维奇、卡尼曼、吉仁泽、加里克莱恩还有巴斯分别从管理、认知心理学、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类可能产生的认知偏差以及原因。马奇曾说,经验可以是很好的老师,也可能是糟糕的老师,这是人的可得性偏差。吉仁泽认为人类有限理性,它提出概率心理模型和简捷启发式(适应性思维), 认为人类在现实情境中的决策可借助频数表征,利用更少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断。 他对卡尼曼的研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;卡尼曼认为系统1(进程1)导致人类的认知偏差,而吉仁泽认为其实验使用了概率而非频数。使用后者,认知偏差基本不会出现。加里克莱恩从消防队工作的真实情境里,也同样发现简洁启发式对特定情境中现实问题解决的意义。

认识到人类是有限理性、生态理性,那么就借助好工具,给行动设定边界,不断迭代自己的版本,并在当前层次获得7%认同的时候,跃迁到另一个层次。

后记

  • 以上是过去一年来,学习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些点滴,初步梳理,还需优化。

  • 对西蒙和跨学科思维的学习不足,10月份打算继续阅读和学习。

最新的:

留下评论